2021年1月27日星期三

文化使命符合聖經嗎?

社會福音運動,乃是由德國發起,然後席捲西方教會之自由主義的附屬物。當自由主義不斷發展及成長,它已放棄了大部分以往基督教獨特的教義,到最後所有都是由社會行動來作定義。今天,新一波的社會參與,作為教會事工的主要部分的運動,又在福音派教會湧現,且正改變教會的動力及向外拓展的本質。現在的問題不是基督徒應否涉及社會文化,而是教會的使命如何釐定參與社會的程度,為了解決不公義及不良文化,這題目已成為今天福音派教會一個很熱門的議題。究竟教會是奉差遣去傳救贖的福音及訓練門徒,還是被呼召去改善社會,或兩者都是?自由派教會差不多只關注社會的問題。舉例說,國家教會協會(National Council of Churches 說:「我們這個時代最核心的道德命令就是關心神所造的地球。」,在「新興教會運動」(emergent movement 裡的後現代自由主義會認同這一點。新興教會領袖Brian McLaren相信耶穌的信息完全是關乎「貧窮、奴隸及社會問題,而不是關於從罪裡稱義。」

基要主義一直以來都是著重傳福音及訓練門徒。然而,越來越多的福音派中間陣營人士(若不是大部分),宣稱教會被交託的是包括屬靈及社會的雙重使命。閱讀任何一期《今日基督教》雜誌,你會發現福音派的專注力已轉向社會議題,很快地取代了屬靈問題。讓我們簡短地檢視這觀點背後的理念,然後再細心地查考聖經。

一、支持「雙重使命」的理據

那些主張教會被呼召為基督訓練門徒及改善社會狀況的人,主要是根據三個理據:

(一)舊約以色列人的律法

當支持者提出教會須參與社會的聖經根據,他們最常引用神在舊約給予以色列人的教訓。在舊約裡神有許多給以色列人遵守的社會性命令及勸告。舉例說,我們找到神對以下問題的關注:

公義:「禍哉!那些設立不義之律例的和記錄奸詐之判語的,為要屈枉窮乏人,奪去我民中困苦人的理。」(賽10:1-2上)。你們施行審判,不可行不義;不可偏護窮人,也不可重看有勢力的人,只要按著公義審判你的鄰舍。(利19:15

貧窮:「禍哉!那些設立不義之律例的和記錄奸詐之判語的,為要屈枉窮乏人,奪去我民中困苦人的理。」(賽10:1-2下)

神提供了數個方法幫助以色列的窮人。其中一個是給猶太人預備一個「親屬救贖者」,一個能幫助他們紓困(包括貧窮)的近親。路德記是解釋這個原則的最佳例子。在利未記25:25我們讀到:「你的弟兄若漸漸窮乏,賣了幾分地業,他至近的親屬就要來把弟兄所賣的贖回」。在申15:11,神告訴以色列人:「原來那地上的窮人永不斷絕;所以我吩咐你說:總要向你地上困苦窮乏的弟兄鬆開手。」

孤兒及寡婦:再次引用賽10:1-2,神告訴祂的百姓:「禍哉!那些設立不義之律例的和記錄奸詐之判語的,為要屈枉窮乏人,奪去我民中困苦人的理,以寡婦當作擄物,以孤兒當作掠物。」孤兒及寡婦在神的心中有著一個很特別的地位。

饑餓:神形容愚頑人其中一個特質是:「使飢餓的人無食可吃,使口渴的人無水可喝。」箴言甚至吩咐猶太人要給仇敵食物:「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飯吃;若渴了,就給他水喝。」(箴25:21)。而神又給予這個應許:「你心若向飢餓的人發憐憫,使困苦的人得滿足,你的光就必在黑暗中發現;你的幽暗必變如正午。」(賽58:10)。關於饑餓,神有特別給予農夫的命令,叫他們遺留一些麥穗給貧窮的人:「在你們的地收割莊稼,不可割盡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遺落的;要留給窮人和寄居的。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未23:22

對於那些有需要之人的關注,我們必須認真處理,因它表達神的心意,而不少人開始對那些指引重新思考。舉例說,Francis Chan,在他的暢銷書《瘋狂的愛》(Crazy Love),把耶穌在太25章橄欖山上的教訓看作舊約教訓的延續。Chan相信我們對貧窮人的行動是主用來試驗我們信心真實的模範。他用34-40節來支持他的理論:

「於是王要向那右邊的說:你們這蒙我父賜福的,可來承受那創世以來為你們所預備的國;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義人就回答說:主阿,我們什麼時候見你餓了,給你吃,渴了,給你喝﹖什麼時候見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體,給你穿﹖又什麼時候見你病了,或是在監裡,來看你呢?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

Chan說:「耶穌說,當我們照護那些貧窮及絕望的人,好像他們就是基督,我們就具體地顯明我們對神的愛了」。在應用方面,Chan繼續說:「大部分窮人每日的難處及痛苦能藉著提供食物、清潔的食水、衣服、足夠的住所或基本的醫療而得以舒緩。我相信神希望祂的子民—教會—提供這些需要。」

(二)主耶穌的鹽與光比喻

在太5:13-16,耶穌告訴門徒他們是世上的鹽與光。司托德是許多解釋這節經文之人的代表。他說:「耶穌強調基督徒要在不信的環境中發揮影響力。兩者的分別是很清楚的。世界像一塊腐壞的肉,但你們是世上的鹽。世界是黑夜,但你們是世上的光之後祂就從分別講到影響。鹽對食物有防腐的功用,基督徒也要這樣防止社會腐化。光能驅散黑暗,基督徒也要這樣照亮世界,使它成為一個更好的地方。」Francis Chan說:「沒有上教會的人往往認為信徒是受惠者過於是施予者。當基督徒慷慨施予窮人,那個光就真正在發光。聖經教導教會就是那光,在一個越來越黑暗及絕望的世界裡,作一個盼望的記號。太5:16說:『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越來越多福音派信徒視履行耶穌之教導(作鹽作光)的方法,就是參與社會及政治。當教會動員去滿足饑餓、病患及貧窮者的需要,並當我們去保護環境及勇於改革政治,許多人就會看見我們活出鹽與光的生活責任。

(三)文化使命

近年來,福音派人士轉向所謂「文化使命」,作為他們社會行動的聖經根據。這個主張就是,耶穌實際上給予教會兩個互相連繫的呼召:大使命(太28:19-20)—差遣信徒往普天去,使萬民作基督的門徒,以及文化使命—教會直接參與這個地上有關的社會議題。沒有真正福音派信徒會質疑大使命,但文化使命卻不這麼清楚。文化使命的聖經根據是從創1:26找出來的:

「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

教會保存了神當初給亞當管治全地之權柄的講法,就是從這段墮落前的經文發展出來。Michael Goheen  Craig BartholomewLiving at the Crossroads一書中鼓吹這個理論。他們說:

「若聖經教導救贖就是所有被造物的更新,那麼我們的使命就包括了這個好消息:被造生命的每一部分,包括我們的公共文化生活,都正在更新。這些好消息會在我們關心環境、國際關係、公平經濟、商界、傳媒、學術、家庭、出版業、工業及法律上證實出來。但若救贖只是有關另一世界的救恩(像慕迪所相信的),那麼我們的使命就會變成那種只希望救人進天國的福音。」

Nancy Pearcey在她得奬的書Total Truth中說:「基督徒要去救贖整個文化,不只是個人。」Pearcey常常提到文化使命,說:

「我們的呼召不只是『進入天家』,也是開墾地土,不只是『救人靈魂』,也是透過我們的工作去事奉神。因為神自己不是只著重救恩的工作(特殊恩典),祂也在維持及發展祂所造之物(普遍恩典)方面作工。當我們執行文化使命時,我們就參與神自己的工作,成為祂普遍恩典的代理人。這就是當我們聽到『救贖』一詞時應當想起的豐富內容。這個詞不是只用在一次性歸信那件事上。我們乃是進入一生的探索,用我們的技術及天份建立美麗實用的東西,並與那些欺壓及扭曲被造之物的罪及邪惡勢力爭戰。」

Pearcey與她同伴不單單以影響文化或企圖減少不公正而滿足。他們是希望建造一個文化。在她的書其中一段,提及一些基督徒在服侍「貧窮、無家、成癮者」的社會行動作出努力,但她卻悲歎「他們沒有一人企圖改革社會或文化制度。」明顯地,許多福音派領袖看文化使命如神當初給亞當夏娃那樣有效。基督徒有責任去改變文化、改革文化、創造文化及管治被造之物。它被視為與使人作主門徒同等的責任,大使命與文化使命是同等的伙伴,要聯手去完成神在地上的使命。

二、從聖經看「雙重使命」

為了在這題目上得到一個全面的了解及建立一個更正面的研究基礎,我們會先直接審視現今很多人去鼓吹之「雙重使命」的理據

(一)如何在這世代看神給以色列的命令?

我們可以這裡問兩個問題:猶太人的民事法律可應用在新約教會嗎?若可以,它們在教會時代該如何運作?

首先,我們必須知道被神默示的新約作者也有表達在舊約中找到的關注。雅1:27告訴我們:「在神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徒6:1-6記載初期教會供應孤兒及寡婦的需要。之後,當教會越來越大的時候,缺乏援助及資源的寡婦的名字被記在冊上,並得到特別的照護(提前5:11-16)。保羅第三次旅行佈道的一個主因是要收集西方教會的奉獻去救濟那些在耶路撒冷的窮困信徒:「因為馬其頓和亞該亞人樂意湊出捐項給耶路撒冷聖徒中的窮人。」(羅15:26)。雅各也呼籲要公正對待貧窮人:「我的弟兄們,你們信奉我們榮耀的主耶穌基督,便不可按著外貌待人。」(雅2:1)。毫無疑問,神對社會的關注,在新約及舊約時代都是一樣的。

然而,一件常常都被忽略的事實,就是舊約中的社會性命令幾乎全部是關乎以色列人及針對那些生活在以色列境內及直接在摩西律法下者的需要。查理雷歷(Charles Ryrie)指出舊約「沒有命令以色列人建立公義世界,也沒有叫他們關心世上所有貧窮及受壓的人。它比新約更為『孤立主義』。但它卻在個人生活上顯出神對公義及聖潔的喜愛。」

若嚴格引用舊約,我們會看見一幅圖畫神是一位慈愛、憐憫、看顧人的神,但幾乎沒有例外地專注在那些生活在以色列境內神權統治下及直接在摩西律法下的貧窮及有需要的人身上。舊約沒有說要供應世上所有的窮人。舊約裡找不到改善鄰國民生的命令。所以,用舊約的社會制度去推展至今天普世社會服務的模式,實在超越了舊約的教訓。就是在以色列國裡照顧自己的窮人,也不是所有的窮人。Kevin DeYoung Greg Gilbert指出「聖經要我們要記念的窮人,往住是敬虔的窮人。他們是公義的窮人。神所喜愛的窮人不是懶惰的窮人(箴6:6-11;帖後3:6-12),也不是不順服的窮人(箴30:9),乃是那些謙卑及仰望神的窮人(太5:36:33)。」

(二)鹽與光比喻的意思

耶穌稱祂的門徒為世上的鹽與光是很直接了當的,但歷世歷代以來卻引發出許多對「主的門徒是怎樣」的思考。一般性地解釋太5:13-16並不困難。大部人會認同新約學者William Hendriksen所說:「鹽有消極的作用,它能對抗腐化。同樣地,基督徒要顯明自己是真信徒,就是持續地對抗道德及屬靈的腐化…另一方面,光有積極的作用,它是公開不隱藏地照耀。」

然而,當你討論它的特殊性應用,問題就出現了。如以上所說,許多人把這段經文解釋為信徒須透過政治及社會行動介入文化。但大部分單純處理經文,不帶任何意識型態的解經家卻不同意這種說法。Hendriksen說:「因教會的工作是要為耶穌發光,它就不能容讓自己偏離軌道。教會的任務不是專門提出各樣關於經濟、社會、政治問題的意見。教會首要的責任是傳揚救人的福音,使失喪者被尋回(路15:14;林前9:16, 2210:33),被尋回的人信心得堅固(弗4:15;帖前3:11-13;彼前2:2;彼後3:18),使神得著榮耀(約17:4;林前10:31)。」

受人尊敬的鍾馬田說:「今天社會最大的希望是個別基督徒數目可以增加。讓教會注著在這方面,不要在外圍的事上浪費時間及精力。」賓克(A. W. Pink)說:「整個世界是在屬靈的黑暗裡,坐在死蔭之下(太4:16)…藉著信徒的傳道,無知得以顯明,他們的聽眾能「從黑暗轉向光明」(徒26:18)。解經家R. T. France埔充說:

「只有這個獨特的生活模式能在眾人面前顯明,它才會有期望的果效。但這個果效不是在於社會得著改善及啟蒙,而是神在門徒以外的社群中得著榮耀。主這篇講論的主旨,並它帶出之訓練門徒的目的,不是要改進地上的生活以實踐神的管治。門徒作見證的目的不是叫別人仿效他們的生活方式,或叫人讚揚他們的廉潔,而是讓不信者藉著他們獨特的生活模式去認出「你們在天上的父。」

這些解經家是正確地解釋及應用耶穌的話。主不是用鹽與光的比喻來呼召祂的門徒透過好行為去改變世界,而是在生活上榮耀神(太5:16)。這種生活模式許多時候會對社會有良好的影響,但目的是為了顯明神及引人歸向祂。

為了進一步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看看耶穌在地上作過的事(一個很流行的問題是:「耶穌會怎樣做?」“What would Jesus do?”,但一個更好的問題是「耶穌曾怎樣做?」“What did Jesus do?”。前者是估計,後者是事實。)毫無疑問,祂經常醫治病人,有時餵飽群眾,又幫助窮困及被藐視的人。耶穌憐憫那些受傷及被排斥的人,也花時間與罪人接觸。但我們也要看到,耶穌其實也花許多時間與富裕的人在一起,如馬大、馬利亞及拉撒路。祂與富有的稅吏如撒該及有勢力的法利賽人一同坐席。祂花時間與出名的罪人如抹大拉的馬利亞相處,但祂也與宗教領袖如尼哥底母交談。耶穌並沒有介意祂身邊的人的經濟及社會地位—祂服侍所有肯聽從的人及挑戰及責備不願聽從的人。簡言之,主耶穌就是利19:15那命令的完美化身:「你們施行審判,不可行不義;不可偏護窮人,也不可重看有勢力的人,只要按著公義審判你的鄰舍。」

注意耶穌沒有做的事也使我們得著教訓。祂醫治一些病人,但不是所有病人。祂只在祂身處的地方醫治一些人,卻沒有興建任何醫院及診所,也沒有在以色列本地或境外根除所有疾病,雖然祂有能力如此做。耶穌曾一次餵飽五千人,但他沒有建立救濟品中心。祂特別看顧窮人,但祂沒有解決他們的債務或幫助他們做些小生意或借貸給他們。耶穌愛孤兒及寡婦,但祂沒有為他們設立任何庇護所。基督教應否設立機構去關注這些問題是另一個題目,但宣稱我們今天作這些事是因為耶穌在地上也如此作,這講法實在超越了聖經的教導及基督的榜樣(或在新約裡使徒們的榜樣)。耶穌自己沒有這樣做,也沒有命令我們這樣做。

(三)文化使命仍然生效嗎?

與許多普遍的意見相反,我不相信文化使命仍然有效,原因有二。第一,它只在聖經中出現過一次,並且是在人墮落之前給予的。在創1:28,耶和華吩咐亞當夏娃「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在這段人類歷史裡,人與被造物是和諧相處的。他們不須與敗壞、荊棘、昆蟲、惡獸等對抗。他們不懼怕動物,動物也不懼怕人類—他們是和平共處。但墮落之後,人類及動物都被咒詛,人類與這個物質宇宙之間的和諧失去了。神再沒有告訴人要治服全地及統治動物世界,因為他們已經沒有能力這樣做。雖然人類仍是神創造物的首,並有能力控制及馴服大部分動物王國(雅3:7),但因著罪及咒詛的緣故,人再不能管治全地及掌管動物世界。在其餘的聖經裡,與文化使命最相近的就是神在洪水之後給予挪亞及他家人的命令。在創9:1,一部分原本的使命也給予挪亞及其家人:「你們要生養眾多,遍滿了地。」(第7節)。然而,神不但沒有重申他們要管理及治服全地,反而說:「凡地上的走獸和空中的飛鳥都必驚恐,懼怕你們,連地上一切的昆蟲並海裡一切的魚都交付你們的手。凡活著的動物都可以作你們的食物。這一切我都賜給你們,如同菜蔬一樣。」人類再不能與動物和諧共處。動物會懼怕人,人也會以它們作食物。

雖然日後耶和華還有許多其他命令及約給予祂的子民,但在墮落之後祂再沒有重申那個文化使命。考查新約聖經中神給予教會的指引,我們找不到任何與祂給予亞當夏娃的有絲毫相似的命令;信徒使命的中心就是要使萬民作基督的門徒。

我反對文化使命在今天仍生效的第二個原因,就是文化使命本身的仔細內容。神呼召亞當夏娃去「治服」一些事。希伯來文「治服」須要有一個受詞。治服這個字暗示有些東西需要被降服及放回適當的位置。問題就是在創1:28,有甚麼事須要在墮落前被治服,因為那時罪還未敗壞人類及物質世界。唯一可能就是指撒但及墮落的天使,牠們是與神為敵及明顯地想控制世界。若這是正確的,那麼人類一部分的使命就是要贏得這地並與魔鬼的勢力爭戰。當亞當失敗了,因為他選擇了犯罪,撒但暫時贏了這場爭戰,並且被升格為「世界的神」(林後4:4一個在人類未墮落之前牠未得的地位。人類在墮落之後,已經沒有能力治服魔鬼勢力及全地,唯有將要來的第二個亞當能征服它們。日子將到,基督會創造一個新天新地(彼後3:13),但在這日之前,萬物都在罪的咒詛下歎息勞苦(羅8:22)。主最終一定會戰勝及治服魔鬼及牠的跟從者(啟20:10),但在這日之前,神未有呼召人去治服鬼魔(神只吩咐我們抵擋—雅4:7)或統治動物世界。我們乃是被召去作鹽作光(太5:13),並完全那大使命(太28:19-20

三、教會與社會行動

今天福音派一般的趨向,就是想把社會改革加進大使命中,作為教會的雙重使命。賴特(N. T. Wright)確定地說:

「福音的呼召就是教會要把神的得勝,用受苦的愛,在這世界上實行出來。神最終的目的,就是完全除去世界的邪惡,並建立一個新造的公義、美麗及和平。這個目標從一開始就清楚顯明,不是遙不可及的,也不是只有消極地期望及等待。神的未來已經在耶穌裡引至現在,並且教會的任務就是實踐那個成就,期望那個未來。」

然而,一些優秀的保守福音派思想家並不同意。以下是一些例子:

卡森(D. A. Carson)說:「忽視聖經中眾多關於行善、公義、公正、憐憫人、照護窮人等命令固然困難。但是,若這些責任都屬教會的本份,那麼教會領袖應該承擔並引導它們。然而,我們在新約中卻看見使徒及初期教會領袖小心地把自己分別出來,專注教導神的話及禱告(徒6:2)。」

Michael Horton很有見地的說:「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群體,我們須要與非基督徒一同去面對恐佈主義、全球暖化、愛滋病等問題。然而,大使命不是大文化使命…若我們能解決今日全球前十名的危機,我們仍有魔鬼在我們背後,罪惡控制我們的心,以及永遠的滅亡作為我們叛逆的刑罰。」

David Wells同意地說:「教會若要真正地影響文化弔詭之處就在此信徒就要在內在的生活與世界保持距離。他們不是提供在屬世文化裡一早已有的方案。他們本身就是另類的方法。」Wells呼籲教會要唯獨聖經,而不是唯獨文化。

萊爾(Charles Ryrie)說:「基督徒首要的責任就是傳福音及過敬虔生活。藉著傳福音他能改變人;藉著敬虔生活他能改變社會;藉過私下及公開的順服他能榮耀神。」Kevin DeYoungGreg Gilbert在他們剛出版的新書《教會的使命是甚麼?》(What Is the Mission of the Church?)說:「當我們為城市更新及對付社會問題大發熱心時,我們就進入一個危機,把基督徒使命的獨特性邊緣化了。這使命本是使萬民作耶穌基督的門徒。」他們堅持教會的使命就是記載在大使命的經文裡:「我們相信教會是奉差到普天下為耶穌作見證,藉著傳揚福音及使萬民作主門徒。這是我們的任務。這也是我們獨一及核心的呼召。」

約翰麥亞瑟(John MacArthur)補充說:「當人尋求教會去終止貧窮,停止販買人口,供應食水給非洲,醫治愛滋病患,他們是找錯了地方。教會沒有奉差作任何這些工作。」

若以上的人對新約的認識是正確的,而我相信他們的確如此,那麼神差遣教會去作甚麼呢?

(一)新約給個別基督徒的指引

耶穌一般性指示祂門徒在世的角色就是作鹽與光(太5:13-16)。辯論的重點是圍繞在如何完成這個任務。在我們作回應之前,耶穌的榜樣是非常重要,但卻常常被誤解。耶穌向貧窮、患病及沒有公民權的人顯出憐憫。祂與他們同吃、醫治他們的疾病及給他們福音(太9:36-38)。但有一個重點我們必須記著,就是耶穌醫治那些人的主要目的是作一個記號來證明祂是誰(太9:6;約20:30)。當耶穌向那些人顯出祂個人的憐憫,祂並沒有設立或安排任何計劃處理不平等、饑荒、孤兒、醫療,或反貧窮等問題。這不是因為祂不關心,而是這些事不是祂的使命(路19:10),且會令祂的門徒分心。不久之後,當主向門徒頒布使命時,祂沒有差遣他們去治好世界的弊病,而是叫他們使人作門徒及教導他們遵守神的道。但有人可能會問,耶穌叫門徒遵守及教導的命令是甚麼?尋找答案的最佳方法就是看看早期基督徒的榜樣,特別是在使徒行傳,以及在新約書信中直接的教導。

在使徒行傳,我們看到信徒聚在一處領受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以及到處傳福音(徒2:41-42)。早期基督徒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建立教會(13:1-3),但我們看不到他們有任何創造文化,或直接影響政治制度的榜樣。我們也看不到他們組織行動去解決世界的饑荒及不義的問題。他們所有的集中力差不多都是在拯救失喪的靈魂,以及在信徒群體中關顧他們靈命及身體的需要。

新約書信的教導焦點是建立真理、抵擋錯謬、改正不對的生活及教導信徒進入敬虔。社會的議題鮮有提及,就是在提及時,重點也在教導信徒如何向世人作基督美好的代表(鹽與光)(羅13:1-7;彼前2:11-15;多3:1)。聖經特別地教導基督徒要照護信徒中的貧窮人(徒6:1-7;提前5:3-16;約一3:17;雅2:15-17),處理他們中間的訴訟(林前6:1-8),以及處分悖逆的信徒(林前5章)。但他們沒有受命去照護社會上的窮人,處理社會的法律問題,或處分世人。他們要公平地對待他們的僱工(雅5:1-4)。約一3:17及雅2:15-17也許可以應用於不信的人,但因其他新約教導差不多全部都是關於信徒,那些經文最好都是主要應用在信徒身上。

(二)給整體教會的教導

在新約裡,我們看見教會作為一個身體(團體)聚集一起去敬拜神,領受神話語的教導(提後3:16-17)及主的晚餐(林前11:17-34),以及參與身體的生活(林前12章)。聖經非常清楚地指出神的子民須要行善,施憐憫、關顧窮人,並且關心社會上各方面不公義的事。但聖經從沒有指示教會作為一個團體要擔起這些任務。若是如此,那麼教會的領袖(長老或執事)應當承擔並領導它們。然而,如卡森所說:「我們在新約中卻看見使徒及初期教會領袖小心地把自己分別出來,專注教導神的話及禱告(徒6:2)。就是處理會眾中不公平的事,都是交託其他聖靈充滿的人去辦(徒6:1-7)。當論及長老特別的職責時,話語的職事及禱告是最優先及至重要的」,不是組織社區服務及外展工作。

四、結論

這簡短的新約概要顯示出教會作為一個整體,從來沒有奉差遣去改變及創造文化。它唯一向世界的神聖使命,以前及現在,都是使人作主的門徒。個別基督徒可以透過不同方式作世上的鹽及光。個別基督徒也可在聖經的規範之下與不信的人在政治、社會行動及保護環境上同工。主容許基督徒對文化有不同的處理方法。但我們不能漠視新約聖經的榜樣及命令,乃是要基督的跟隨者使人作主的門徒,這包括傳福音及教訓他們遵守主的道。

教會的使命是甚麼?這個問題是現今福音派關於社會參與之辯論的根源。教會的使命是不是關注所有人的所有需要,還是它有局限的範圍?現今很流行的觀念就是把教會的使命理解為傳福音、訓練門徒、照顧信徒及非信徒的需要,以及改革社會。但若我們的行軍指令是根據新約聖經,而不是根據文化,教會的任務清清楚楚就是把福音傳遍天下,使萬民歸入基督及作祂門徒(太28:18-20),照護在基督身體裡有需要的信徒(提前5:16;加2:10)。聖經沒有明文禁止寬闊一點的社會行動,這些行動也肯定是所有神的兒女作為地球的一分子該關心的,但我們不可把它們等同教會那些必須的責任。

歷史已經證明,當文化使命成為教會使命的一部分,教會一方面持守聖經中的大使命,一方面又進行文化使命以達至平衡,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看見在十八世紀末新神學派的神學家教導教會必須站出來改善美國的社會及工業狀況。Charlie Sheldon的暢銷書《跟隨祂的腳踪行》(In His Steps, 1897),把基督教降低至一個問題:「耶穌會怎樣做?」,此書成為社會福音年代中最受歡迎及最主要的書。Walter Rauschenbusch 1861-1918)成為「社會福音」運動之父。十八後末期的社會福音吞噬吃了那代的教會,最後終摧毀了福音派教會的福音,將教會變成社會機構。那些跟隨這哲學的人放棄了基督給予的使命,轉向改良社會。那些看到社會福音錯謬的教會及信徒卻繼續以大使命為生活及事奉的中心。現在到這些教會及信徒的後代受到影響,叫他們接受基督的呼召是包括改善社會。除非福音派教會返回新約聖經所定規的使命,否則十九及二十世紀出現的錯謬將會重複,而且後果也是可以預期的。


本文譯自:“The Social Gospel, Yesterday and Today - Part 2”

Think on These Things Articles (December 2011/January 2012 - Volume 17, Issue 6), Southern View Chapel.

http://www.svchapel.org/resources/articles/21-church-trends/746-the-social-gospel-yesterday-and-today-part-2


延伸閱讀:

An Orthodox Critique of the Cultural/Dominion Mandate

http://orthodoxbridge.com/an-orthodox-critique-of-the-culturaldominion-mandate/

The Dominion Mandate and the Christian Reconstruction Movement

http://cicministry.org/scholarly/sch001.htm

提姆凱勒在真理上的偏差:改寫罪的定義,導致福音被歪曲

小草

提姆凱勒(Tim Keller)是當代著名的和頗有影響力的美國牧師,很多華人基督徒對他也不陌生,他的一些書有中文譯本。比如,《我為什麼信?The Reason For God Belief in an Age of Skepticism,《諸神的面具》,《一擲千金的上帝》,等。2020年唐崇榮牧師主辦的福音與文化大會,也邀請了凱勒作為主要的講員。凱勒有美國西敏神學院的博士學位,有正統的神學教育背景,普遍地被認為他是改革宗人士。《福音聯盟》是凱勒和卡森共同創辦的。但是,正是這樣一位看似正統的、著名的、有影響力的美國牧師,卻在一些基要的真理上有所偏差,這不得不對他的教導有所提防。

實際上,凱勒的問題在西方神學界早就被一些人提出。20135月,數位歐州的神學家和牧師(Iain CampbellWilliam SchweitzerDr Kevin BidwellPeter NaylorRev Richard Holst)共同撰寫了一本書,叫著《Engaging with Keller: Thinking Through the Theology of an Influential Evangelical》(探討提姆凱勒:思考一位有影響力的福音派的神學)。這本書具體地就凱勒的一些神學思想提出了質疑和批判。這本書出版後,在西方基督教界引起了相當的關注,不少人對這本書寫了書評。

《探討提姆凱勒》一書的作者之一 Iain Campbell 教授(歷史學家和神學家),在書裡的《Keller on Rebranding the Doctrine of Sin》(凱勒改寫罪的教義)這一章,論述了凱勒試圖使罪的概念聽起來容易被接受。凱勒認為這是必要的,因為他所遭遇的是對基督教的概念反感的文化。Campbell教授說:“Keller wants to move his readers away from the idea that sin can be defined merely in terms of breaking divine rules; that is, in breaking the commandments of God. He instead defines sin as that which replaces God in giving a person his or her identity。”(凱勒想讓讀者脫離罪是犯了神的律法的定義。他把罪定義為替換了神給予人的身份)Campbell教授指出,“Keller’s definition of sin as a false identity ultimately fails: by itself, it cannot explain the cross。”(凱勒把罪定義為錯誤的身份,終將無法解釋十架的道理。)Campbell教授在他的文章裡論對凱勒的神學提出了嚴厲的批評,他指出,罪的教義對於準確地理解福音是很重要,凱勒對罪的重新定義是不符合聖經的,會導致對福音的歪曲。因此,我們必須指出,凱勒改寫罪的定義已經歪曲了福音。(參引書評:《Engaging with Keller review》)

那麼,凱勒是如何定義罪的呢?在凱勒的《我為什麼信?The Reason For God:   Belief in an Age of Skepticism》一書裡,他確實把罪定義為身份認同的錯誤,他說:“sin is the despairing refusal to find your deepest identity in your relationship and service to God. Sin is seeking to become oneself, to get an identity, apart from him.”(罪是拒絕在你與神的關係和服侍中尋找你的身份。罪是在神之外尋找自己的身份。

凱勒對罪的重新定義,也可從他對同性戀罪的定義體現出來。凱勒說:「我們會說同性戀並不符合上帝起初創造性征的美好心意,因此它對於人類的興旺沒有好處,我們希望人可以做些能夠帶來人類興旺的事情。」(參見《這是愛同性戀者嗎?提姆凱勒聲稱同性戀並不會下地獄》)他把同性戀的罪定義為是不符合神對性別的美好心意,換言之,是對性別的認同是錯誤的,而不是定義為是違背了神的律法,是得罪了神。性別的認同,是身份認同的一部分。把同性戀的罪歸於是性別認同的錯,也就歸於是身份認同的錯,正是符合凱勒對罪的這種定義。

但是,在凱勒2018年發表在《福音聯盟》的文章《在後現代世代裡如何談論罪》裡,他則是把罪歸結於是拜偶像。在這篇文章裡,凱勒說:

「基督徒定義罪的典型方式是說,罪就是違背上帝的律法基於一些重大的理由,對後現代的聽眾來說,首先用違背律法』來描述罪,並不是最好的方式。

對一個年輕的、住在城市裡的非基督徒,我通常會像這樣開始談論罪:罪不只是做一些壞事而已,而是更根本地,把一些好事當成是最終極、最重要的事。罪是把你的人生和意義建立在任何事——即使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上帝之上。無論我們把人生建立在什麼東西之上,這件東西就會駕馭我們、奴役我們。罪在根本上就是拜偶像。

凱勒對罪的定義是在神的律法之外定義罪,但是經上說:「那裡沒有律法,那裡就沒有過犯。」(羅4:15)「只是非因律法,我就不知何為罪。非律法說不可起貪心』,我就不知何為貪心。」(7:7)「凡犯罪的,就是違背律法,違背律法就是罪。」(約一3:4)如果沒有神的律法,我們就不知何為罪。罪就是違背律法,沒有律法,就無從定義罪。所以,凱勒在律法之外對罪的定義,並不是聖經對罪的定義,是不符合聖經的。

凱勒聲稱,把罪定義為拜偶像是比把罪定義為違背上帝的律法更好的方式,這樣後現代的人不會有太大的抗拒。這麼說來,凱勒認為他對罪的定義是比聖經對罪的定義更好,是從後現代人比較不會有太大的抗拒的意義上來說的。但是,實際上,並不是後現代人才對聖經的話抗拒,主耶穌在世時,嚴嚴地指責法利賽人的罪,不也受到了很大的抗拒嗎?主耶穌並沒因為法利賽人很注重律法,就回避不在律法上譴責他們。主耶穌對他們說:「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薄荷、大茴香、小茴香獻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要的事,就是公義、憐憫、信實,你們反倒不做;這原是你們該做的。」(太23:23

拜偶像並不是罪的實質,而是罪的表現。罪的本質乃是違背了神的律法。如果罪在根本上是拜偶像,那麼,亞當和夏娃是因拜什麼偶像而墮落的?聖經可不是說他們的罪是拜偶像,而是說悖逆。「因一人的悖逆,眾人成為罪人,照樣,因一人的順從,眾人也成為義了。」(羅5:19)罪的本質就是對神的叛逆,就是不順服神的吩咐,不服神的權柄。為了免于罪人的反感和抗拒,就改寫聖經的定義和教導,這是不忠於神的真理的表現,是不可取的。罪人對真理的接受,並不是靠人的能力或高言大智,乃是靠福音的大能。保羅說:「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林前4:20

在凱勒的《諸神的面具》一書裡,他把各種各樣的罪都歸於是拜各種不同的偶像,比如,愛情,金錢,權力,榮耀,成功。並由此指出拜偶像會給人帶來種種的不良後果,比如,空虛,幻滅,自殺,不滿足,失敗,挫折,等等。但是,罪並不只是給人類帶來各種的虧損,更為嚴重的是,人犯罪是虧缺了神的榮耀。「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3:23)如果罪導致的後果只是人類自己受損,比如,凱勒認為同性戀只是對人類興旺沒有好處,而沒有得罪神,那麼神與人的關係就不至於破裂,人神之間就不需要中保,也無法解釋我們為何要與神和好。經上說:「我們既因信稱義,就借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與神相和。」(羅5:1)若無需與神和好,又何需因信稱義?整個福音的真理就會因著對罪的錯誤定義而被嚴重歪曲。

所以,凱勒用罪的表現來取代罪的本質,改寫了罪的定義,淡化了罪的嚴重性,救恩的價值也會隨之被嚴重輕看。不以神的律法為絕對的準則,不以神的律法來定義罪,這是比較適應後現代這種排斥絕對的真理和絕對的標準的思潮。這樣的改寫和偏差看似不明顯,甚至很容易被忽視而不引起注意,但造成的對整個福音的歪曲卻是嚴重和深遠的,不得不加以防備!

2021年1月20日星期三

司布真給焦慮之人的忠告

Brandon Rhea

 

從新冠病毒到美國總統大選,今年發生的很多事都加增了人心中的焦慮,並且把這與人常在的罪暴露在我們眼前。一篇最近刊登在紐約時報的文章尤爲吸引人注意:越來越多的人爲了緩解十一月三號總統大選帶來的壓力,轉而使用和接受一種可食用大麻——形狀像小熊橡皮糖,餅乾,巧克力和軟膠囊的食用大麻。[1]這些人,包括老奶奶和在職母親,把他們的信靠交托給這種藥物,試圖讓自己心中焦慮的激流得以平息。毋庸置疑的是,這些措施不能給他們帶來長久平安。這種含大麻食品帶來的安歇像雲霧一樣稍縱即逝,習慣依賴這些藥物,只能讓人越陷越深。

 

對比之下,司布真則引導我們來到神面前,尋求屬靈藥方醫治我們的焦慮。司布真在1888112日一篇題爲《禱告,焦慮的藥方》的講道中(經文是腓立比書46-7,其題目取自欽定本聖經對希臘文焦慮的翻譯,此處用了焦慮而不是憂慮),討論了三種能幫助基督徒擺脫焦慮的方法。

 

首先,司布真相信焦慮是一種罪。他說:焦慮是一種惡習,沉浸其中,這就讓它漸漸轄制我們的生活,直到我們覺得生活因我們的憂慮失去價值。[2]要想掙脫焦慮冰冷的轄制,基督徒必須視它爲邪惡,能鉗制人的罪。焦慮非但不能帶來平安,反而導致混亂和絕望。

 

除此之外,焦慮還不受控。不論什麽東西都可能爲這種罪推波助瀾。司布真這樣說:你們總能找到一條棍子打狗,同樣,如果你們要焦慮,通常都能找到一種焦慮,用來磨自己的靈魂——但對你們任何人來說,這樣做都是一種糟糕的職業。[3]所以,人一旦讓焦慮成了一種習慣,要掙脫就不能了,這人的恐懼就會散布轉移到他生活的方方面面。

 

除了將焦慮當成一種罪之外,司布真講道的第二點還提供了一種療法,就是禱告。面對各樣焦慮的試探,司布真呼籲我們這些罪人,把各樣可能成爲焦慮事項的事情變成禱告的事項。[4]如果你的焦慮和引發焦慮的原因不可勝數怎麽辦?司布真反駁,如果焦慮衆多,那就讓你們的禱告也一樣殷勤衆多吧,把各樣焦慮的事都變成一種禱告。”[5]

 

司布真舉例說明這一點,把一個基督徒比作是煉製新金屬的煉金術士。司布真勸勉說:讓你們的焦慮成爲禱告的原料,像一個試圖變廢爲寶的煉金師一樣,你們也要用一種聖潔的煉金術,把原本可能是焦慮的事情,實際轉化爲禱告形式的屬靈珍寶。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給每一樣焦慮施洗,就這樣把它變成一種祝福。[6]結果就是,一個基督徒經歷焦慮的試探,就禱告向三位一體的上帝呼求。

 

如果有人擔心經濟出現困難那該怎麽辦?司布真同樣讓他們訴諸於禱告解決:如果你家庭人數衆多,却只有微薄收入,要在衆人面前誠實做工養家,辛辛苦苦才能糊口,那麽你就有了來到神門前叩門呼求的很多理由,你就有很多理由來到施恩寶座前求幫助。[7] 司布真認爲,神絕對不會將祂自己的兒女拒之門外,要常常叩門,因爲神必會爲你開門。

 

爲了證明這一點,司布真將神對求助的回應和朋友的回應做了一個對比。司布真說:朋友可能會嫌棄你屢次三番向他求助,他可能樂意見你,直到聽到你所求的是什麽爲止;但如果你去到你的神那裏,祂在任何時候都絕不會冷眼待你,也不會嫌棄你來得太頻繁。相反,祂甚至會因爲你沒有常常到祂這裏來而責備你。[8]神不會對一個需要幫助的靈魂關上大門,事實上,神反而會因爲你沒有在有需要之時更經常敲門拜訪而責怪你。

 

如果有人爲未來感到焦慮怎麽辦?司布真再一次勸告灰心的人禱告。司布真建議說:確實,你在迷霧中,甚至見不到前面一盞路燈的時候,這就是你必須向神禱告的時候,你的前路要在突然之間在你面前清晰起來。[9]因此,一個內心焦慮不安的人,不應該因爲看不見未來而愁煩,而是應該把自己交托給那位看見一切,知道一切,掌管一切的神。

 

按照司布真的認識,終極來說,焦慮是在攻擊神的護理,因爲焦慮的人,行事爲人彷彿能比神更好管理自己的生活。司布真承認人會受到試探,想要從神手中篡奪那專屬祂,不屬於我們的那護理職分。[10]在這過程中,焦慮的人企圖和神交換責任。司布真又說:[焦慮]立你爲一家的父,而不是家中的孩子;焦慮讓你要做主人而不是僕人,作爲僕人供應的主人。[11]信徒不應該依靠自己得解救,而是應該立足於那看不見的,畢竟那看不見的才是永恒[12]

 

如果說禱告是信靠神的一種操練,並且是醫治焦慮的唯一辦法,那麽一個心裏焦慮的人該如何禱告?司布真這樣教導:

 

找一個獨處的機會,把你要的告訴神,在主面前傾吐心意。不要以爲神要求你的禱告充滿文采。不,你不需要爲了禱告而專門求助於祈禱書,在現成的祈禱書中,你是很難找到能表達你真正禱告的祈求。爲你要的向神祈求,就像你向母親或摯友傾吐內心需要一樣。這樣才是真禱告,這樣的禱告才有力量驅逐你內心的焦慮。[13]

 

這樣,一個動蕩的心就能來到那平靜風和海的獨一真神面前。

 

司布真的第三,也是最後一點集中在禱告的結果上,禱告帶來內在的平安。這位傳道人問:什麽是神的平安?無限喜樂的神,祂的平安不受任何攪擾,絕對滿足的神,有永遠的鎮靜安穩。這必然要讓你心思安穩。[14]對司布真來說,不管處境如何動蕩,讓人感到毫無頭緒,神都應許給焦慮的靈魂帶來寧靜,沉著和安穩。

 

然而只有基督徒才能安息在這應許當中,一個不信的人却是不能。如果你的神是假神,如果你只是單單光顧教堂,那麽你這樣空洞無意義的宗教活動,是不能讓你處在黑暗午夜的心靈得見曙光。」[15]但是,如同司布真所說:如果你有一位永活的神,時刻與祂有真實的相交,習慣住在全能者翅膀的蔭下,那麽你必享有一種平安,這平安不但令他人驚訝,也讓你自己感到驚奇。

 

司布真的這篇講道不是從真空冒出來的。三個月前,18871029號,司布真因爲降格爭論(Downgrade Controversy)退出了浸信會聯盟。[17]在他看來,一些聯盟內的牧師滑入錯誤,聯盟領袖却沒有做出正確的補救措施。雖然他辭職,這場爭議却愈演愈烈。聯盟的領袖,包括約翰克里福德,在司布真分享這篇關於焦慮的信息的同一日,請求和司布真見面。[18]他們在第二天,就是1888113號見面。這篇講道很有可能是司布真預見到這關鍵時刻,傳講給自己,還有他的聽衆聽的。他也需要聽到神醫治焦慮的良方,就是禱告。

 

所以,我們應該像司布真一樣,在不斷焦慮和恐懼的時候,向自己傳講神的真理。不要試圖借助可食用大麻,酒精,或毫無意義的娛樂平息那把你心中盼望淹沒的狂風巨浪,而是讓我們銘記,焦慮是一件何等邪惡的罪,並且知道禱告是唯一的醫治之道,你禱告祈求的神,應許在這風暴眼中賜你平安。

 

https://www.spurgeon.org/resource-library/blog-entries/counseling-from-the-pulpit-spurgeon-on-anxiety/

 

[1] Sheera Frenkel, “The Election’s Over,but Not the Stress. Any Edibles Left? ”The New York Times, 11/25/2020,https://www.nytimes.com/2020/11/11/technology/election-anxiety-cannabis-edibles.html?auth=linked-facebook.

[2] Charles Spurgeon, The MetropolitanTabernacle Pulpit, vols. 7-63 (Pasadena, TX: Pilgrim Publications, 1972-2006),40:110. In the following citations, The Metropolitan Tabernacle Pulpit will be shortened to MTP.

[3] Ibid., 111-112.

[4] Ibid., 112.

[5] Ibid., 110.

[6] Ibid.

[7] Ibid., 111.

[8] Ibid., 115.

[9] Ibid., 111.

[10] Ibid., 109.

[11] Ibid., 112.

[12] Ibid., 113.

[13] Ibid., 115.

[14] Ibid., 116.

[15] Ibid., 117.

[16] Ibid.

[17] Mark Hopkins, Nonconformity’s Romantic Generation: Evangelical and Liberal Theologies in Victorian England, Studies inEvangelical History and Thought, (Milton Keyes: Paternoster and Wipf and Stock,2006), 202.

[18] Ibid., 213.

 

文章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JF9N9Ms1zBwnzkdH1Q6uPA?fbclid=IwAR3pWOFFJbQ1XuzZaIL_XDIq3hyq7-yrZOX7Nh-sdp8boTjdh2aoaH-tZGQ

2021年1月19日星期二

基督徒如何應對當今這個混亂和腐敗的世界

約翰麥克阿瑟(John MacArthur

譯者:小草

隨著抗議活動和騷亂在全國乃至全球範圍內肆虐,許多基督徒都在思考上帝的子民應如何應對。這種討論以很多的方式在當今的教會中佔據了主導地位,但並非所有的建議是符合聖經的。

有些人提供了一些具體的策略來表達同情心,同時為了在文化崩潰時發揮作用。例如,教會中的許多人建議,在改變地上的法律和更換新的掌權者方面,上帝的子民需要扮演積極的角色。我不否認能在我們的政治進程中發聲是極大的祝福,而且,上帝的子民有責任支持符合聖經準則的社會道德。但是,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意識到,制定真正公義的法律是絕無可能的,人間沒有一位領袖能夠阻止人類腐敗的浪潮。

對於未悔改的靈魂,聖經的教導是清楚的。「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耶利米書17:9)。保羅提醒他的讀者,在歸回基督之前他們是如何生活的,「我們從前也是無知,悖逆,受迷惑,服事各樣私欲和宴樂,常存惡毒(或作陰毒)嫉妒的心,是可恨的,又是彼此相恨。」(提多3:3)。他在其他地方說:「原來體貼肉體的,就是與神為仇。因為不服神的律法,也是不能服。」(羅馬書8:7

我們可以更改或添加新法律,但是罪人根本上是不能遵守法律的,改變政策並不能改變人心。我們的領導人和被選上的官員也是如此。我們可以更換不同的罪人到權位上,但我們不應該期望會產生極為不同的結果。上帝的子民不能將希望寄託在人的領袖身上,正如我們已看到的:「就如經上所記,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沒有明白的,沒有尋求神的。都是偏離正路,一同變為無用。沒有行善的,連一個也沒有。」(羅馬書3:10-12

其他信徒則建議與黑命貴(Black Lives Matter)這樣的社會公義運動合作。儘管每個人都應該同意,黑人的命確實也是命,因為他們也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的,但此運動本身並不僅僅是個簡單的口號。在他們自己的綱領中,他們熱衷於肯定同性戀和變性。他們主張解構家庭。他們是馬克思主義者,無神論者,是喜歡無政府狀態的反權威人士。

簡而言之,神的子民與像這樣的激進運動合作就必然會違背哥林後書6:14的明確誡命:「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義和不義有什麼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什麼相通呢?」保羅繼續解釋到,上帝把信徒從腐敗裡救出來,與這樣的腐敗形成聯盟是徒勞和愚蠢的。他引用以賽亞的話說:「你們務要從他們中間出來,與他們分別,不要沾不潔淨的物,我就收納你們。」(17節)

仍然有些人會爭辯說,即使像這樣的合作關係不可行,信徒還是應該參加抗議活動。基督徒需要發聲反對不公義。

但是請記住保羅在羅馬書第13章中所作的解釋,我們要服從掌權者,因為是上帝自己設立他們的。彼得給了我們類似的教導。「你們為主的緣故,要順服人的一切制度,或是在上的君王,或是君王所派罰惡賞善的臣宰。」(彼得前書2:13–14)為什麼?「因為神的旨意原是要你們行善,可以堵住那糊塗無知人的口。」(第15節)我們對權柄的回應,無論是公義還是不公義的權柄,都會對我們的見證有所影響。我們的順服可以堵住那些反對福音並尋找理由批評信徒的人的口。

彼得在第20節繼續教導順服的主題,「你們若因犯罪受責打,能忍耐,有什麼可誇的呢?但你們若因行善受苦,能忍耐,這在神看是可喜愛的。」彼得要我們為公義而受苦,而不是為罪惡的後果而受苦。但是請注意,他認為無論如何,受苦是不可避免的。實際上,他說:「你們蒙召原是為此。因基督也為你們受過苦,給你們留下榜樣,叫你們跟隨他的腳蹤行。」(第21節)。正如基督順從不義的痛苦和虐待一樣,我們也當預料受苦。彼得甚至說:「親愛的弟兄阿,有火煉的試驗臨到你們,不要以為奇怪,倒要歡喜。因為你們是與基督一同受苦,使你們在他榮耀顯現的時候,也可以歡喜快樂。」(彼得前書412-13)。

苦難是信徒生活中最偉大的方法,以此試驗和證明我們的信仰。在苦難中我們學習如何不靠自己,而是依靠神的能力。在苦難中,主向這個觀望的世界展現祂的豐裕和護理。上帝在我們的苦難中有偉大的目的。正如彼得提醒我們的那樣,這是暫時的。「那賜諸般恩典的神,曾在基督裡召你們,得享他永遠的榮耀,等你們暫受苦難之後,必要親自成全你們,堅固你們,賜力量給你們。」(彼得前書5:10)上帝並不是不知道我們的苦難,也不是對我們的苦難無動於衷。相反的,祂通過苦難使我們成聖並使我們長成祂兒子的樣子。

雖然如此,聖經對這個世界的不公義並非是盲目的。對於這個世界的本質和神的百姓在這世界的處境,傳道書給了我們智慧和有益的視角。對於普遍的不公義,所羅門寫道:「你若在一省之中見窮人受欺壓,並奪去公義公平的事,不要因此詫異。因有一位高過居高位的鑒察。在他們以上還有更高的。」(傳道書5:8)當然,人是不可信的。等級制度的設立是要使人們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並緩解不可避免的不平等和壓迫。

我們明白,這個世界上的生活是不公平的。「我又轉念,見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貲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傳道書9:11)我們不能保證每個人都獲得同等的結果。但是我們知道,做惡的人並沒有好處。「罪人雖然作惡百次,倒享長久的年日。然而我准知道,敬畏神的,就是在他面前敬畏的人,終久必得福樂。惡人卻不得福樂,也不得長久的年日。這年日好像影兒,因他不敬畏神。」(傳道書8:12-13)惡人可能會暫時得利,但他們卻無法避免死亡和審判。「我又見日光之下,在審判之處有奸惡。在公義之處也有奸惡。我心裡說,神必審判義人和惡人。因為在那裡,各樣事務,一切工作,都有定時。」(3:16-17

上帝的子民不會對不公義或放任罪惡的混亂視而不見。但是我們也不會將對它的懲罰握在自己的手中。「不要以惡報惡,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羅馬書12:17-19)上帝是審判者,我們不該行使祂的審判。

事實是,我們並不總是明白上帝通過苦難和試煉所要成就的,但我們應由此而得安慰。我們當全然相信祂主權掌管下的時間,就如所羅門所提醒我們的那樣:「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傳道書311)。那麼,我們如何活在這個因罪惡造成的混亂和腐敗之中?

所羅門接著說:「我知道世人,莫強如終身喜樂行善。並且人人吃喝,在他一切勞碌中享福。這也是神的恩賜。」(傳道書3:12-13)我們需要認識到生命是恩賜。他又再說到,「故此,我見人,莫強如在他經營的事上喜樂。因為這是他的分。他身後的事,誰能使他回來得見呢?」(傳道書3:22)我們不知道這個世界的前途,在主回來之前,世界會惡化到什麼程度?但是,我們在世的短暫時間裡,我們不該成為混亂和叛亂的一部分。我們的生命「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雅各書4:14)我們應該對賜予我們的生命而感到高興並享受這分恩賜。

這並不是說我們應該專注於自己的生活,不斷地追求享受。不是的,意思是我們要充分善用上帝恩賜給我們的福份。上帝要我們充分地善用祂所賜給我們的生命。

你只管去歡歡喜喜吃你的飯。心中快樂喝你的酒。因為神已經悅納你的作為。你的衣服當時常潔白。你頭上也不要缺少膏油。在你一生虛空的年日,就是神賜你在日光之下虛空的年日,當同你所愛的妻,快活度日。因為那是你生前,在日光之下勞碌的事上所得的分。凡你手所當作的事,要盡力去作。因為在你所必去的陰間,沒有工作,沒有謀算,沒有知識,也沒有智慧。(傳道書9:7-10

在這個墮落,腐敗,混亂的世界中,如果你有智慧,那就在上帝所賜給你的一切中,享受工作、婚姻、教會的團契,和福音的事工。享受生活,並高高興興。

上帝並沒有呼召我們去修復這個世界。上帝將按自己的時間來處理罪惡的敗壞和混亂。用所羅門的話說:「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因為人所作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神都必審問。」(傳道書1213-14

--譯自約翰麥克阿瑟的《Life Under the Sun

https://sites.google.com/site/xiaocaowenji2018/macarthur-1

2021年1月18日星期一

判斷異端:偏離哪些聖經真理而成為異端?

Michael Riccardi   

譯者:小草

十多年前,阿爾˙莫勒(Al Mohler)寫了一篇頗有意義的博客文章,概述了他所謂的「神學分級」。莫勒從急診室借用這個名詞,討論了使基督教某些教義優先於其他教義的必要性。

在急診室的混亂中,醫療專業人員需要知道如何權衡各種患者需求的緊迫性。也就是說,槍傷應該優先於腳踝扭傷。同樣,在神學界中,基督徒必須理解「第一級」教義和「第二級」,「第三級」教義之間的區別。(a)「第一級」教義:在此犯罪會使人被排除在基督之外。(b)「第二級」和「第三級」教義:兩位真正的基督徒可以在這些教義上有分歧,但還是得救的。換句話說,我們需要分辨錯誤的教導(關於非基本的問題)與異端之間的區別。

所有聖經教義都很重要。我甚至可以說,所有聖經教義都是必要的。很難將任何的教義放到第二級或第三級,因為這樣似乎會感覺這些教義並不重要。但是,採用神學分級並不意味著所有非第一級的教義是不重要的,就像醫生優先處理槍傷,並不意味著腳踝扭傷不重要。事實是:真正的基督徒可以在洗禮的方式和受洗的對象上有分歧,但是,如果兩個人在神的三一性上有分歧的話,其中一人就不是基督徒。

被咒詛的錯誤的真實性 

有些人否認教義的分歧會導致某些人不得救。他們說,畢竟沒有人擁有完美的神學,我們是因信基督而得救,而不是因信教義而得救。的確,重生並不能保證不犯任何錯誤。但是,重生確實可以保證免於犯某些錯誤,就是那些如果相信的話,就表明你根本不是上帝的孩子。我們知道這種神學錯誤是存在的,因為使徒保羅寫了加拉太書1:6–9

我希奇你們這麼快離開那借著基督之恩召你們的、去從別的福音.那並不是福音、不過有些人攪擾你們、要把基督的福音更改了。但無論是我們、是天上來的使者、若傳福音給你們、與我們所傳給你們的不同、他就應當被咒詛。我們已經說了、現在又說、若有人傳福音給你們、與你們所領受的不同、他就應當被咒詛。」(加1:6-9

保羅寫下了關於猶太化的錯誤(譯注:要外邦的信徒接受猶太人的割禮,稱之為猶太化,就是在信心之外,還得加上守律法)。如果您考慮一下,從某些評估來看,這是教義分歧的一個很好的論點。想一想猶太化與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的共同點。他們相信一位上帝,在永恆中以三個位格存在:父,子,和聖靈。他們相信基督的神性和人性。他們相信祂是舊約所應許的以色列的彌賽亞。他們相信以刑罰替代贖罪,基督在十字架上受死承受了神對祂百姓的怒氣,以便使他們免於罪的刑罰和權勢。他們相信祂被埋葬,並且他在第三天復活。他們相信悔改和對基督的信心對於罪的赦免和與神相交是絕對必要的。他們的這些教義是對的,是非常重要的教義!

他們的問題基本上歸結為好行為是救恩的原因還是結果。遵守律法是得救信心的條件還是證據?我們是唯獨因信得救,還是信基督加上遵守我們的宗教禮儀?現在,這一分歧是公認的微小的區別!然而,保羅仍然對他們的錯誤使用最嚴厲的譴責語言。「另一種福音」(加1:6)。「根本不是真正的福音」(加1:7)。「他就應該被咒詛」,也就是受地獄的刑罰(加1:89)。「與基督隔絕」(加5:4)。「必擔當他的罪名」(5:10)。「恨不得那攪亂你們的人,把自己割絕了」(加5:12)。保羅用激烈的語言來表達對救恩次序(ordosalutis)的分歧!這至少教導我們,有些東西,如果相信,那會使人無法得救,因為相信那些東西就是相信另一個福音,而那實際上根本不是真正的福音,因此不能救人,但卻能咒詛人。

什麼是基要教義?

這就帶給我們一個自然的問題:一個人犯多少錯仍然可以是上帝的孩子?或換言之:哪些錯誤的教義,如果相信的話,說明並沒有真正得救?

我認為,通過瞭解保羅為什麼如此嚴厲地譴責猶太化的教義,我們得到一個線索。這是因為該教義中有一些根本的東西,否認和排斥了恩典的福音。這就是我們如何回答這些問題:什麼是錯誤的教義,相對於什麼是突破了界限而成為異端的教義。那些不能使某人得救的錯誤信念是那些教義,這些教義僅憑聖經就僅憑著對基督的榮耀,就憑著憑著信心就憑著恩典破壞或否定了救恩福音。不能讓人得救的錯誤信仰,必定是貶損或否定五個唯獨:唯獨藉著恩典,唯獨因著信心,唯獨在基督裡,唯獨根據聖經,唯獨為了神的榮耀。

但是那些錯誤的信仰是什麼?我認為,我們通過問幾個跨基督教教義類別的問題來回答這個問題。

1. 救恩論(Soteriology

我們必須從這裡開始,因為這個問題:「哪些錯誤的教義妨礙了救贖?」從根本上來說是一個救贖的問題。我們應該問:這種教導是否叫我們在稱義上要有靠自己,既使是部分地靠自己?這種教導是否鼓勵我們在稱義上要靠任何別的,而不是唯獨靠基督?這種教導是否教導救贖是通過上帝在基督裡的工作把我們從罪中拯救出來之外的東西?

羅馬天主教對唯獨信心的否定是個錯誤的教義,這個錯誤的教義必然對上面這幾個問題給出肯定的回答。羅馬天主教否定罪人唯獨因信稱義,所犯的錯誤正是和保羅在加拉太書所說的對外邦人猶太化的錯誤是一樣的(他們只是主張在基督的義上還要添加不同的行為)。

衛斯理的阿民念是神人合作論雖然不符合聖經,被標為「不良的神學」,但這並不是被咒詛的錯誤。或許邏輯推論的結果會是被咒詛的錯誤,如果他本人與合作論一致的話,那就會引向異端。衛斯理的阿民念因著認信他們信心的來源是唯獨在上帝的恩典裡,而不是在他們自己裡面,從而避免了這種伯拉糾和半伯拉糾的被咒詛的錯誤。衛斯理的先存恩典(prevenient grace)是沒有聖經根據的,且無法解釋為什麼有人信,有人不信。但是他們是以一種不一致的方式得救的,因為他們仍然是唯獨靠著信心,唯獨仰望基督而得救。(譯注:先存恩典是普世的,人得救與否完全在於人自己的選擇,神的恩典是可以被抗拒的)

2. 神論(Theology Proper

因為上帝是救恩的作者,所以,如果我們信任真神以外的任何人,我們就無法真正得救。許多人,甚至那些自稱為基督徒的人,聲稱相信聖經裡的上帝。但是,有些人已經偏離到把真神改變成他們自己形象的神。他們的神與真神在有些方面是根本不同的。因此,我們應該問:這種教導是否對上帝有些如此錯誤的宣稱,是如此違背上帝的屬性,以致相信一位不同的上帝,而不是聖經的上帝?

考慮開放神論(Open Theism)的上帝,對於上面這個問題回答,我認為答案必然為「是的」。開放神論主張上帝是處於過程中(In Process),在學習過程中,並且不知道未來。這是對上帝全知性的完全否定,上帝宣稱祂是從起初指明末後的事,祂的籌算永遠立定(賽469-10,詩33:11,希4:13這不僅僅是對上帝所是的誤解;這是一個根本不同的神。

但是對於神的預旨的教義,我們對上述問題的回答則為「不是的」。墮落後預定論者(Infralapsarians)認為,在邏輯的順序上(不是按時間的順序上),上帝的預旨在創造和人的墮落上是先於上帝的揀選和救贖。墮落前預定論者(Supralapsarians)則認為,上帝的揀選和救贖的預旨在邏輯上是先於創造和墮落。這兩種立場都沒有扭曲上帝的屬性,沒有因此使上帝成為一位與聖經所啟示不同的「神」,也沒有以任何方式貶損救恩。因此,這不是首要的問題。

3. 基督論(Christology

保羅在哥林多後書11章中對哥林多人說,假使徒向他們傳「另一位耶穌」,即不同於存在的那一位。他還把這與教導「另一種福音」聯繫在一起(林後11:4)。因為救贖唯獨通過耶穌基督的工作,我們必須確保相信所存在的基督,而不是我們根據自己的理解而捏造出來的「另一位耶穌」。因此,我們必須問:這種教導是否對基督的位格和工作有些如此錯誤的宣稱,是如此的與祂的屬性相對立,以致於所相信的是另一個耶穌?

亞流主義(Arianism)就是這樣的教導。亞流主義者認為耶穌與父神並不具有完全相同的實質(或本質),但祂具有類似的實質。耶穌不是真正的神,但祂也不全然是人。祂像神,但祂不是神。當然,聖經裡的基督是神自己,是神子,三一神的第二位格(約翰福音1:1-38:5810:30;羅9:5;提多2:13;來1:8;彼後1:1)。沒有比神與非神之間的根本區別更大。因此,亞流主義者所信的耶穌是與聖經裡的基督不同的,他們所信的是不存在的耶穌,因此是無法拯救的耶穌。

但是,道成肉身的兒子身份(incarnational sonship)教義是錯誤的基督論一個例子,儘管如此,這並不算是異端。那些堅持這一觀點的人教導說,在永恆裡基督與聖父的關係並不是作為兒子,而是在祂出生時才成為上帝的兒子(還有一些人認為是在祂復活時才成為兒子)。但是,本體論和功能從屬主義之間的區別(即,角色上的從屬,不是本質上的從屬)消除了神格間不平等的擔憂。當人們將詩篇2和希伯來書1的「生」理解為一種永恆的生,而不是在時間裡的生,困惑就消解了。上帝差祂的獨生子(約翰福音316);他不是差成為祂兒子的那一位。無論如何,那些堅持道成肉身的兒子身份並沒有在任何意義上削落基督的神性或永恆性。這是關於基督所扮演的角色或功能的問題,而不是對祂的屬性至關重要的問題。因此,相信道成肉身的兒子身份不是相信另一位基督。

4. 聖靈論(Pneumatology

我們不能忘記三一神的第三位格。聖靈是上帝,正如聖父和聖子是上帝。因此,在聖靈方面犯錯誤就是對上帝有錯誤的認識,並引起對神論和基督論出錯的擔憂。因此,在評估聖靈論的錯誤時,我們必須問:這種教導是否對聖靈的位格和工作有如此錯誤的宣稱,是如此地與祂的屬性相悖,以致於所信的是不同的上帝。肯定了關於聖靈的人或聖工的某些虛假,與他的天性相對立的事實,使人們相信它是真的相信另一位上帝?

針對耶和華見證人的教義:聖靈不是位格,而只是能力。對於上面所提的問題,我們應該回答「是」。如果他們堅持否認三位一體,他們就必須如此教導。但是聖靈可以被欺哄(使徒行傳5:3-4),說話(使徒行傳13:2),派遣傳道人(使徒行傳13:4),預言(使徒行傳21:11),知道上帝的事(哥林多前書2:11),並且會擔憂(弗4:30)。能力則無法做這些事情;只有位格才可以。否認聖靈的位格就是從根本上否認一些有關聖靈屬性的真理。就是否認聖靈是上帝,否認上帝在永恆裡,是以同等,同永恆,同質的三個位格存在。因此,這是錯誤是已經跨過界線而成為異端。

但是,對於神跡恩賜的延續問題,對於上面所提的問題,我們就必須回答「不是」。該博客的常客都知道我是一個恩賜終止論者(cessationist)。因此,我認為對預言,方言,和醫治的重新定義(甚至如保守的恩賜持續論運動那樣)是「不良神學」的典例。但這不是異端,因為我不認為會從這樣的聖靈裡造出另一位上帝。這只是說,祂曾經給予的恩賜今天仍在賜予。但這並不是說靈恩派裡沒有異端。那些超越界線的異端,之所以如此,乃是因為有恩賜持續主義(continuationism)概念之外的其他原因。

5. 三一神論(Trinitarian

我們已經說了神論,基督論,和聖靈論,討論了與神的每個位格有關的教義錯誤。但是我們還是需要談論與上帝的三一性有關的教義。上帝在祂的本質上是一,永恆地存在同等,同永恆,同質的三個位格。否定這一點就是否認上帝屬性所固有的某些方面,以致於我們最終會得到一位根本不同的神。因此,我們必須問:這種教導是否如此扭曲了任何一條教義(a)三一性(b)神格合一,以致於削弱了神的三一性,導致我們相信一位不同的上帝。

否定三位一體的異端的一個例子是形態論主義(Modalism),它否認了神格的「三性」。形態主義者教導說,有一位神可以在不同的時候有三個不同的名字(「父親」,「兒子」,和「聖靈」),但是這三位並不是不同的位格。如上所述,這個位格的問題深深地影響了上帝的定義。說祂並非是一位神,永恆地存在三個位格,那就是在說一位完全不同的神。因此,形態主義(當代版本是五旬節主義一體論 Oneness Pentecostalism)是異端。

但是,在真正信徒之間對三一論可能存在分歧的一個議題是Filioque爭議(Filioque controversy),即聖靈究竟是從父單獨而出,還是從父與子而出的問題(注:filioque的意思是「和兒子」)。儘管這個問題足以使東西方教會分裂,且對父親的位格或神聖本質有所影響,通常被認為是聖子和聖靈位格存在的基礎,但它並沒有削弱合一或三一性。

6. 聖經論(Bibliology

所有神學討論的權威基礎是聖經。因此,相信某種削弱聖經權威的說法,在任何意義上來說,就是放棄真正的基督教認識論和世界觀,並將自己的推理高舉在上帝的啟示之上。這就意味著我們不得不問:這種教導是否如此扭曲聖經的教義,以致削弱了聖經的權威?這種教導是否以自己,別人,或人的判斷為權威來否定聖經的權威?

否定聖經的啟示顯然是置於正統之外。「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提後3:16)聲稱聖經的任何部分不是上帝的聖言,或者以某種方式對待聖經,以致對神的屬性產生懷疑,這就是把自己的理性高舉在上帝的啟示之上。這是使自己從上帝的權威中脫離出來,使自己的理解成為真理的準則。這不再是真正的基督教,而是人本主義,因此越過了界線而成為異端學說。

但是,在一些有關聖經的辯論中,真正的信徒可能會有分歧。一個例子就是關於默示的方式的辯論。一些基督徒相當簡單地相信,默示就意味著聽寫,即上帝向作者口述啟示,他們只是把所聽到的內容寫下來。確實有某些時候啟示的方式是聽寫(例如,出埃及記34:27),但這並不是唯一的方式。一般說來,聖經是籍著聖靈的管理之工來啟示的(彼後1:20-21)。聖靈並沒有抹去聖經作者的思想,意念,和個性,而是以主權管理著他們,並與他們的思想,意念,和個性一起工作,從而準確地寫出聖靈所要的意思。然而,僅是聽寫的默示方式並沒有削弱聖經的屬性或權威性,不致於使一個人因此而被排除在真正的基督教之外。

結論

對異端的指控是嚴肅的。我們不可以隨便到處使用這個詞。但是保羅對猶太化的回應(在聖經的許多其他段落中)告訴我們,有時候,即使在那些自稱為基督徒的人中,我們也必須劃清界限。為了忠心,提出上面所述的問題將是很重要的。如果你認為某個特定的教導對上述那些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你就需要把原因解釋清楚。

在這結束時,重要的是,我得說明,我們並不是因為相信正確的教義而得救,而是因為相信基督赦免我們的罪而得救。我們確實是唯獨因信的救,而不是因為只承認信仰而得救。但是,當我們問,「因信仰什麼而得救?」時,我們就必須給出一個教義性的回答。我們不是因相信正確的教義而得救,但我們得救的信心必須在教義上是正確的。

願我們成為交托給我們的善道的忠心管家(提後1:13-14),為福音的純正,也是為基督的榮耀。

譯注:本文譯自 Michael Riccardi 牧師的《When Does Error Become Heresy? 》(錯誤何時成為異端?)Riccardi 牧師是約翰.麥克阿瑟牧師教會的牧師,也是主人神學院(The Master's Seminary 的教師 ,麥克阿瑟牧師是此神學院的現任院長。

https://sites.google.com/site/xiaocaowenji201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