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2日星期三

疫情中默想永恆安息帶來的三個生命改變

游冠輝

使徒保羅說:「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林後 4:18)所不見的天國在我們心中的地位,決定了我們生活的態度和生命的樣式。而屬天的默想便是讓那所不見的天國深深地刻在我們的生命中,直到我們的心安息在其中。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在本書的結語中說:「基督徒能活出他應有的樣式,行事為人能與他口稱的原則、信仰相符,必定都是他在默想的功課上最認真、最勤奮的時候。」

疏於默想的基督徒所顧念的往往是世上的暫時之事,不會以天國的事為念。而默想天國必然帶來生命的更新和改變。默想的益處諸多:「常思念天國的安息,能見證你的敬虔是真誠的;這是基督徒性情中最高尚的美德;它導致的是最心安的生活;它將成為對犯罪誘惑的最有力防範;它必能為你的恩典與盡責增添活力;能成為你在苦難中的最佳強心劑;能使你為他人帶來最大的益處;這尤其能榮耀上帝。」我在本書和巴克斯特的身上,最突出地看到了屬天默想所帶來的三個方面的改變。

l   盡心愛主,竭力做成得救的功夫

l   摯愛靈魂,全力傳揚拯救的福音

l   不懼死亡,切望進入永恆的安息

盡心愛主,竭力做成得救的功夫

如果認識到那永恆的安息是那樣榮美,而地獄的永刑是那樣的可怖,那麼我們就當來信靠耶穌,竭力追求進入這安息。我們信耶穌便得永生。但何謂真實的信心?我們是否有得救的確據?蒙恩得救的人應當有什麼樣的表現?

這些問題至關重要。巴克斯特說,一個身患重病的人會急切地詢問醫生自己是否能過這一關,可在自己是否得救的問題上,怎能不尋求確據呢?今天,我們想當然會把一個做了決志禱告、受了洗又正常參加教會生活的人視為一個悔改重生的人。清教徒們卻不是這樣。他們相信,如雅各所說的,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巴克斯特寫道:「從沒有一個渴慕上帝不勝過世上一切的人能與上帝共享安息,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那裡』。我們身上殘餘的舊本性會極大地削弱我們對上帝的渴慕,但絕不能泯滅這渴望。」

一個真正蒙恩得救的人必然會渴慕上帝和永恆的安息,會以天上的事為念,而不再愛世界,因為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裡面。巴克斯特力勸讀者要認真省察自己,看看是否有蒙恩得救的記號。他提出兩個可以鑒別我們是否享有永恆安息的標記:「其一,你是否將上帝視為自己的終極福祉;其二,你是否真心接受基督作自己的唯一的救主和主。「我們若是視上帝為自己的人生目標,且真心接受基督做自己唯一的救主和生命之主,就必進入那永恆的安息。前者涵蓋律法的第一個誡命:「你要盡心愛主你的上帝。」後者則涵蓋福音的誡命:「當信主耶穌,你就必得救。」巴克斯特說,履行這兩條是敬虔與基督教信仰的總和。

許多人信了主以後,生活和過去沒有兩樣,仍在世上追名逐利,放縱肉體的情欲,不追求上帝的國和上帝的義,不盡心、盡性、盡意愛上帝。巴克斯特警誡這等人,不要以為自己的救恩是穩妥的。他決絕地說:「凡不將上帝看作自己最高福祉和生活終結目標的人,骨子裡都是不信上帝的人,都是邪惡的偶像崇拜者。」而蒙恩得救的基督徒,「生命就要在恩典中努力長進,增強、增進自己內心對基督的關注,弱化、制伏自己對肉體的關注;不要用所謂基督已完成了所有的工作,沒有為你留下任何事做』的想法欺哄自己。相反,你要勝過世界、血氣和魔鬼,並為此隨時穿好軍裝警惕著,準備奮勇、堅忍地作戰到底,這對於我們得確據、得救都是極為重要的。」這並非說救恩是藉著我們的行為,這是做成得救的功夫。

巴克斯特的一生是「與上帝一起猛跑」的一生。他幾十年處在病痛當中,幾乎沒有一時身上沒有病。他把身體的軟弱看作上帝給他的恩典。他說,身體的軟弱大大減少了試探,使他輕看世界,使他更加愛惜光陰,更加竭力多做主工。巴克斯特22歲時被按牧,26歲時被聘為基德明斯特教會的牧師。後因英國內戰爆發中斷,被邀請去做隨軍牧師。行軍使他的健康狀況惡化,住在朋友家休養。在這期間,他寫下了《聖徒永恆的安息》這部巨著。痊癒後,他又回到基德明斯特牧會,長達 19年之久,在那結出豐碩的果子。

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62年查理二世於頒佈《劃一法案》( Act of Uniformity)後,許多不從國教者被褫奪牧職,巴克斯特也被逐出英國國教會,無法在基德明斯特繼續牧會。在此後29年的生涯中,他歷經坎坷,多次被控告、受罰款,甚至坐監。他能講道時就講道,不能講道時就著書。無論在什麼境遇中,他都以神國為念,盡心愛主。在幾十年間,他寫下了130多部的著作。萊爾主教評價巴克斯特時說:「他是一個屬世界的人』,一直把上帝、基督、天國、死亡、審判和永恆擺在眼前,毫不關心世上的好處。」默想永恆使巴克斯特一方面熱切盼望天國的安息,另一方面更感到地獄永刑的可怕。看到世人遠離天國之路,正往地獄的路上狂奔,巴克斯特心急如焚。天國是如此美好,上帝又願罪人悔改,不願一人沉淪滅亡,因此激發人尋求永恆的安息、免受地獄的刑罰便是已經悔改重生之人的責任。

摯愛靈魂,全力傳揚拯救的福音

面對許多基督徒對傳福音的工作內心冷淡,巴克斯特感到悲哀:「然而,我們卻不肯嚴肅地向他們指出,他們已誤入歧途、命在旦夕,並幫助他們回歸正途,使他們能得永生。可悲的是,全力以赴救人靈魂的基督徒少而又少!」他在《聖徒永恆的安息》的第九章花了很大的篇幅分析基督徒不傳福音的原因,並為各種人群提供具體的傳福音指導。

巴克斯特深感傳福音的迫切。他寫道:「做這項工作要從速。你如果不想讓對方貽誤回轉的機會,就不要在力求使他們回轉的工作上拖延。在你思量著是否該去勸導、幫助一個人的同時,也許對方正更多地欠下罪債;也許上帝的盛怒正在蓄積;罪也許正在紮根;積習也許正把他越綁越緊;犯罪的誘惑也許在成倍地增加;他的良心也許正在枯萎;他的心也許變得越發剛硬;也許魔鬼控制了他;基督被關在門外;聖靈受到抗拒;上帝也許每日都在受羞辱;上帝的律法遭到違犯;上帝應得的敬拜正在受剽竊;時間正在流逝;死亡和審判已到門前;就在你思量該如何避免這一切發生的時候,對方若是死去,墮入地獄,又怎麼辦!」

巴克斯特教導人要全力以赴拯救靈魂,他自己是熱切傳福音的典範。他在基德明斯特牧會的時候,按照巴刻先生的說法,他差不多使整個基德明斯特城的人都信了主。他主日在教會傳講,周間去信徒家中探訪,以要理問答系統地教導他們,使他們切實地認識福音,並在生活中活出上帝的道。他在一首詩歌中表達了自己傳福音的熱切:

主呼召我趁著白日做工;
警告可憐靈魂回轉切莫遲延:
決心速速傳播主道,
效法安波羅修隨學隨導。
時時記住我不能長存於世,
為救人靈魂爭戰心如火燒。
每每講道,如今生最後一次,
又如將亡之人傳給將亡之人!
啊,傳道者該如何切望罪人悔改,
誰知教堂與墓園原是比鄰?
看到人在傳講,在聽,在死亡,
轉眼從時間進入無盡的永恆!

他不僅藉著講臺傳講,而且藉著著書來傳講。 1658年,巴克斯特寫了一本小書,書名直截了當稱為《對未悔改者的呼喚》( A Call to the Unconverted)。這本書獲得的成功僅次於《聖徒永恆的安息》,該書印行了三萬多冊,不僅帶領了成千上萬的人信主,而且對懷特菲爾德和司布真這樣的大佈道家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今天,我們傳福音的心冷淡,甚至有些傳道人以自己沒有傳福音的恩賜為由,很少向人傳福音。即便我們傳福音,有時常常更多把它當作一項事工或一種活動,而不是出自對靈魂的愛去做。甚願巴克斯特的《安息》能激發我們對靈魂的愛,點燃我們傳福音的熱心,使我們看到搶救靈魂的迫切,從而竭力去完成主交托給我們的福音使命。

不懼死亡,切望進入永恆的安息

凡基督徒,頭腦中都應該知道,死亡沒有什麼可怕的,因為我們死後是歇了一切的勞苦、進入永恆安息之中,與主永遠在一起,享受甜美無比的榮耀。然而,為什麼在現實之中,不少基督徒在面臨死亡時仍充滿恐懼,不願意離開這個世界?巴克斯特一針見血地指出,那是因為我們心中隱藏著太多的不信:「如果我們真相信上帝確實為信徒預備了上好的福分,那麼我們肯定就會像眼下怕死那樣對活著不耐煩,在末後的日子到來之前,我們會度日如年。既真相信死亡將使我們從痛苦遷到無比的榮耀中去,又不願死去,這有可能嗎?」

正是因為我們疏於默想天國,對天國感到陌生,對天國的安息並不渴慕,我們面對死亡才會那樣恐懼。面對一位垂危的病人,巴克斯特敢對他說:「誰要是不願意死去,誰就是不肯與基督同住。「我們敢嗎?巴克斯特和保羅一樣處在兩難之間,知道離世與主同在好得無比,卻又感到在肉身活著還有必要:「你是知道的,我並不厭倦做你的工,只是厭倦了痛苦和罪;在你仍要用我的時候,我願意在世上逗留,快快地做你交給我的工作;但我懇求你,到我的工做完之後,不要讓我在世上耽延……」

因著他對天國長期的默想,他對死亡的恐懼變成了對天國強烈的渴望,對死亡的恨惡變成了對主的憧憬。他向主呼求說:「主啊,求你不要耽延,免得活著的人停止盼望;求你不要耽延,免得這地變得有如地獄,免得你的教會因分裂而支離破碎;求你不要耽延,免得你的仇敵在你的羊群面前得手……主啊,讓那偉大的復活之日快快到來吧!「最後,他與使徒約翰一起說:「主耶穌啊,我願你來!」(啟 2220

巴克斯特一生都在預備人面對死亡、面見上帝。對於那些尚未悔改之人,他急切地呼籲他們悔改。他把每次的講道都作為最後一次,仿佛是將亡之人對將亡之人講。對於那些已經信主的人,他教導、勸誡他們要時常默想天國,竭力進入永恆的安息。

有一回,在講道的時候,塔尖上墜落一塊磚頭,引發了警報。教會一片混亂和恐慌,人們紛紛擠門外逃。有一老婦大聲求主饒恕她來此教堂,並許諾若主救她,以後永不再來此。混亂中,唯巴克斯特巍然不動。待秩序一恢復,巴克斯特站起來說:「我們在服侍上帝,以預備自己在世界的銷熔聲中坦然無懼,那時天要廢去,一切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熔化。」

巴克斯特如此傳講,也如此活出。萊爾說他離世時像夏日的落日那樣平靜安詳,心中不僅沒有恐懼,而且充滿了對永恆安息的期盼。臨終之前的幾小時,他用在預備他人和自己面見主。他對來訪的朋友說:你們來此是學習如何死亡。這是一條世人都要走的路。不要被這虛妄的世界所迷惑,不要放縱肉體的情欲。一定要選擇以上帝為你杯中的份,以天堂為你的家鄉,以上帝的榮耀為你人生的目的,以上帝的道為你的準則;如此你們便再也無須懼怕,我們也必歡然再見。』」

巴克斯特同時代的清教徒神學家約翰弗拉維爾說:「巴克斯特每日仰望並愉快地翹望聖徒與上帝同在的永恆安息,他幾乎是活著天上,只是作為信心生活的傑出典範而暫時留住我們中間。」三個多世紀以來,他的著作和生命見證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聖徒。祈望這本《聖徒永恆的安息》能激勵你我更多默想天國,並與巴克斯特一同向著標杆直跑。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橡樹文字工作室」。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本網誌主要是探討聖經及信仰問題。我們歡迎讀者提出疑問或發表意見。但我們不接受有人藉此平台宣揚異端及政治信息。我們只集中討論聖經的原則,並不主張批評個別政治人物及事件。在討論時也須注意有沒有人身攻擊及使用粗言穢語。我們盼望這個網誌能在每一方面都榮耀神及造就信徒。此外,留言者自行刪除的信息,都會出現"此留言已被作者移除"的標示,各位無需緊張。除非留言者犯了以上問題,本網誌的管理員不會無緣無故地刪除你們的留言。